第十三章 国运论的疑问(1/1)


  “办法很简单,下西洋要造船,要水手,要军队,需要很多的钱。”
  “而这个钱,由皇帝带头,让所有宗室都出份子钱,勋贵则按爵位等级出钱。”
  “一开始,可能会有人不愿意,但现在无论是宗室还是勋贵,看着皇帝的面子上,都不可能不出这份钱。”
  “甚至于,为了讨好皇帝,哪怕认为这份钱是皇帝想要揣进自己的口袋,他们也会攀比争抢着出钱。”
  “而只要一次满载而归,只要他们分到一次比本钱多得多的利润时。”
  “他们就会不需要任何人游说,自动全力以赴地加入到下西洋的事业中。”
  “如此一来,就可以把固有的稳定的某个利益阶层,转化为海洋贸易的坚定支持者。”
  “而贸易这种事,是随着本钱的增加越滚越大的!”
  “大明的丝绸、瓷器、香料,卖往极西之地,统统都是天价!”
  “只需几年,大明就可以从海洋贸易中掠夺远超田赋无数倍的财富!”
  拨云见日!
  朱棣顿时恍悟,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油然而生,因饮酒而有些微微涨红的脸上,更是肆意地透出了笑意。
  如何实现自己心中的盖世功业,这个问题朱棣早已经思考过无数遍了,只是在这个时代,受困于所谓的时代局限性,他根本找不到答案罢了!
  既然基于农耕文明的田赋,无法满足他成就盖世功业所需的耗费,那就另辟蹊径,用海洋贸易,来助他成就千古一帝!
  而自己的力量不足,就捆绑上宗室,捆绑上勋贵!
  如果所有宗室和勋贵都上了他的大船,那就算是以耕读传家的士绅阶层再反对,又有什么用呢?
  根本不用皇帝暗示,那些得到了海量利益的宗室、勋贵,就会成为皇帝最坚定的支持者,去跟士绅文官对抗。
  而随着时间的流逝,......太厉害了。
  “削藩的事情,俺算是弄明白了。”
  “敢问姜先生,您三番几次提到的《国运论》,究竟是怎么一回事?”
  听到朱高煦的提问,朱棣的心中,也升起了浓浓的好奇心。
  似乎......这个《国运论》是个很重要的东西。
  “这个回头再讲,我可以先给你提两个问题,你去做一些思考,带着你思考的结果再来听课,效果会好得多。”
  “姜先生请问。”
  干过百万军中取敌方大将首级的朱高煦,面对手无缚鸡之力的姜星火,此时却恭谨无比,仿若一个等待私塾先生开蒙的孩童。
  “为什么会有‘天下合久必分,分久必合’的现象一遍遍在中华大地上重复?历代王朝寿命普遍不超过三百年?一代一代王朝更替,真的是五德相克天道循环吗?”
  “为什么王朝开创之初总是君王英明,历经两到三代帝王往往能达到国力顶峰的盛世,而接下来便是数代君王昏聩无能,最终权柄操于外,直到亡国?”
  “这两个问题,你好好想一想,下次讲课时再告诉我你的答案。”
  随着放风结束的哨声响起,隔壁再无动静。
  朱棣却屏退了密室里的两名文书小吏,坐在椅子上,用指节一下一下地叩击着扶手。
  朱棣垂眸看着书案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今天姜星火讲课内容的纸张,陷入了沉思。
  今天,他受到了极大的思想冲击。
  朱棣在陷入迷雾很久后,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目标,和达成目标的方法,同样,也带来了新的困惑。
  王朝更替、王朝寿命,究竟是为什么?
  或许该把今天的事情和姜星火提出的问题,带去大天界寺跟道衍大师聊聊了。
  良久之后,朱棣整理好了今天的收获,方才抬头看着纪纲。
  “刚才那两个人......”#b......br#“微臣明白!”
  纪纲神色肃然。
  这两名文书小吏,听到了太多不该听的秘密,注定无法活着走出诏狱了,而他们的家人,纪纲会予以照顾。
  人命,在上位者眼中,一文不值。
  更何况朱棣这种征战半生,杀人无数的马上天子眼里。
  但出乎纪纲预料,朱棣一边亲手把书案上的纸张拢在一起,一边随口道。
  “明天让他们继续来。”
  br#“微臣明白!”
  纪纲神色肃然。
  这两名文书小吏,听到了太多不该听的秘密,注定无法活着走出诏狱了,而他们的家人,纪纲会予以照顾。
  人命,在上位者眼中,一文不值。
  更何况朱棣这种征战半生,杀人无数的马上天子眼里。
  但出乎纪纲预料,朱棣一边亲手把书案上的纸张拢在一起,一边随口道。
  “明天让他们继续来。”